传统技艺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是中国民间传承下来的工艺,如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传统技艺是指一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并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 中国的传统技艺有:中国功夫,针灸,按摩,中药,茶道,刺绣,剪纸等等。
-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
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建筑中开始广泛采用彩绘的时期,后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彩绘工艺独具特色,常绘于民居的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等各种吉祥图案。颜料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民居彩绘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则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 2006年,大理白族建筑彩绘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建水紫陶、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藏族黑陶 “尼西黑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都吉古村土陶山特有的红土与白土混合制作而成,经过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等工序,形成陶器通体漆黑,光洁细腻的独特陶艺制品。“尼西黑陶”制品是藏族群众喜欢的生活用品。 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学家曾发现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2000多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 建水紫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产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韩家村村委会碗窑村。据考古资料显示,建水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间,经建水艺人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建水紫陶忠实地承传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能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谐的兼容性,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 "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概述篇
该集系统概要表现了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的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音像制品视频画面系统展现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阿昌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技艺。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有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锈,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一代代撒尼妇女的精挑细绣,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图案构思、巧妙的图案组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显 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又称贡茶制作技艺,它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而形成。其基本程式大体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型等工序制成各种成品茶。普洱茶贡茶传统工艺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生产工艺,较强的民俗性,工艺的独特性和产品的丰富、观赏性,为普洱茶品牌工艺的形成及茶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乃至世界茶文化宝库中的传统文化瑰宝。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是流传在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傣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锦的基本原料是丝、棉、木棉、麻、毛五类,从材料上看以丝与棉使用较多,即产品以丝锦、棉锦和丝与棉混合锦占多数。织造时傣族妇女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挡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东巴文化及东巴画
"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东巴画东巴绘画表现出了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以及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生活。东巴画的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以线条表现为主,朴实生动,野趣横生,色彩多用原色,鲜艳夺目。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东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制陶术。其特色是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制作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用料上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户撒刀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一定盛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户撒刀品种繁多而且极富民族特色,有背刀、有尖刀和砍刀、腰刀和长刀以及菜刀和镰刀等。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云南省内外久享盛名。 2006年,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剪纸(傣族剪纸)
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2006年,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被视为宝贵财富。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斑铜制作技艺
斑铜是云南独有的特色传统工艺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斑铜的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云南斑铜工艺品在造型上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工艺的特色,还吸取了云南青铜和中原青铜文化的宝贵艺术营养,并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在充分显示斑花特色的前提下辅以简洁洗炼的装饰图案,使其达到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2006年,斑铜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五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云南手工造纸术,传承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古老造纸技艺,2006年,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手工造纸傣族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构树皮,通常要经过 “取树皮”、“浸泡”、“煮”、“清洗”、“捣纸浆”、“漂浆”、“抄纸”、“晾晒”、“打磨抛光”、“揭纸”等10余道工序。傣族手工纸最初是用于佛事活动,如抄写经书、剪纸等,后来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制作纸伞、纸篾帽等,现在主要用于包装行业、绘画领域及制作纸工艺品等。 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制作技艺较为独特。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