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logo
登录  |  注册

大密度天体周围引力为何变得如此强

公开课           2017-05-17

浏览 160 次  /   收藏  0 次  /   共 48

标签 
天文学   物理   环境   科学  

分级列表和介绍

  • 第1集:地球和太阳的尺度

    这一节通过喷气式飞机的例子直观解释了地球和太阳尺寸的概念。飞机绕地球一圈需要40个小时,绕太阳一圈需要半年,从地球飞到太阳则需要17年,日地距离也就是1个天文单位。

  • 第2集:太阳系尺度

    这一节带领我们直观理解了整个太阳系的尺度。如果用喷气式飞机考虑,到木星需要85年,到土星需要150年。再之外还有外行星、冥王星、柯伊伯带,可以认为太阳系最外端的奥尔特云距离太阳有1光年远,也就是6.3万个天文单位(日地距离),坐飞机要100万年。

  • 第3集:离最近恒星距离的尺度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也就是半人马座α星C,它离我们大概有4.2光年远。也就是光要走4.2万年。这是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距离的4倍多。

  • 第4集:银河系尺度

    太阳和最近恒星之间的距离是4.2光年。而银河系中有2000到4000亿颗恒星,其直径达到10万光年之巨,也就是说光要走10万年。我们离银河系中心有2.5万光年。而仙女座星系更大,有上万亿颗恒星。

  • 第5集:星系间尺度

    同我们最近的大星系是这里的仙女座星系,它同我们的银河系相隔250万光年,也就是地球到银河系中心距离的100倍。而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有460亿光年之巨,而且这可能还是整个宇宙的极小一部分。

  • 第6集:星系的哈勃图像

    这一节考虑了哈勃望远镜实际拍摄到的一张星系照片,照片所针对的天空还没有月亮的一小部分大,其中却包含了数不清的星系数目。这一节将带领我们领略这张图的精美之处。

  • 第7集:大爆炸介绍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宇宙形成的主导理论。也就是说宇宙从一个点开始膨胀,最终得到现在宇宙的形状。关键论述是宇宙一直在膨胀,宇宙中任何一点都在离我们而去。这一节详细且直观解释了大爆炸理论。

  • 第8集:可观测宇宙半径

    宇宙形成于大约137亿年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只有宇宙的一部分,如果某光源发出的光到达我们需要超过137亿年,我们将无法知道它的存在。但由于宇宙的膨胀属性,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半径为460亿光年,这一节详细解释了为何如此,为何不是137亿光年。

  • 第9集:可观测宇宙半径(更正)

    这一节更正了上一节所犯的一个小错误。上一节错将137亿年前后30万年说成了134亿年前。实际上按照原有精度,仍然是137亿年前。

  • 第10集:红移

    红移指物体的电磁辐射由于某种原因波长增加的现象,在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这为宇宙膨胀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一节讲解为何会出现红移现象。

  • 第11集:宇宙背景辐射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这是由于宇宙诞生之处,均匀稠密炙热的物质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从宇宙各个位置发出,经过137亿年漫长过程被我们接收到。

  • 第12集:宇宙背景辐射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这一节继续讲解这一主题。由于宇宙的膨胀,发射的辐射会发生红移,因此微波背景实际发射时的频率要比我们接收到的高。

  • 第13集:宇宙时间尺度1

    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经历了137亿年,137亿年是多长的一段时间呢?这一节试图直观给出讲解。如果宇宙整个历程是10年,那么现代人只诞生于80分钟前才出现,而公元元年则相当于46秒之前。

  • 第14集:宇宙时间尺度2

    这一节继续直观考虑137亿年到底是多长的一段时间。将137亿年比作从旧金山到西雅图的1300千米,那么人类出现到现在只相当于10米,公元元年到现在的2000年只相当于10厘米。

  • 第15集:四种基本力

    四种基本力是基本相互作用为物质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所有关于物质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中都可借助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机制得到描述和解释。分别是引力、弱力、电磁力、强力。

  • 第16集:恒星的形成

    这一节讲解了恒星形成的机制。由于引力作用,中性氢原子经过漫长岁月会相互聚集在一起,并由于引力在中心产生巨大压强和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聚变产生产生巨大能量,避免坍塌,让恒星维持稳定状态。

  • 第17集:变为红巨星

    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期时,它将首先变为一颗红巨星。红巨星的直径将达到主序星时的100倍,太阳到此阶段时表面将达到地球现在的位置,将地球吞噬。这一节详细讲解变为红巨星的物理过程。

  • 第18集:白矮星和黑矮星

    白矮星被认为是低质量恒星演化阶段的最终产物,也就是红巨星燃烧完所有燃料后的最终归宿。太阳寿命的最后将变成一颗白矮星。这一节详细讲解了白矮星的形成过程,以及最后余热发射完以后形成的黑矮星。

  • 第19集:小于可观测宇宙的宇宙

    目前的主流理论认为实际宇宙大于可观测宇宙,在暴涨理论中,实际宇宙是可观测宇宙的1023倍大。但现代的证据不足以否定可观测宇宙大于实际宇宙的可能性,这一节详细讲解了这一情形为什么会发生。

  • 第20集:星场和星云图片

    这一节展示了三张太空图片。第一张是鹰星云中的创造之柱,星云是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被认为是恒星的孕育之地,创造之柱的柱长有7光年之长。第二张是一小块天空中无数恒星的照片。第三章是恒星红巨星后期形成的行星状星云——猫眼星云。

  • 第21集:21 观星中的视差

    本集讲解观星中的视差的相关知识。

  • 第22集:22 恒星视差

    本节将如何能测得角度的视觉差异,在此基础上 如何求出恒星距离。

  • 第23集:23 通过视差求恒星距离

    本节将教大家如何通过视差求恒星距离

  • 第24集:24 恒星视差说明

    本节讲解恒星视差说明

  • 第25集:25 秒差距定义

    本节讲解秒差距定义

  • 第26集:哈勃定律

    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离我们远去,这是由宇宙膨胀所决定的。对于观测者而言,物体离观测者越远,远离速度也就越快,这就是哈勃定律。这一节还举例求解了远处天体的远离速度。

  • 第27集:大质量恒星生命周期

    大质量恒星指的是,质量大于9倍太阳质量的恒星。这类恒星的生命轨迹同太阳非常不同,它们消耗燃料更快,最终会在恒星核处聚变形成铁,而铁无法进一步聚变。

  • 第28集:超新星

    当大质量恒星燃尽所有燃料,其生命就将走向终结。由于没有聚变产生的能量防止恒星进一步坍塌,恒星内部的巨大压强将会恒星压成中子星,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将恒星外部物质喷向太空,这也就是超新星爆炸。

  • 第29集:超新星说明

    上一节举例时,可汗说例子中的超新星爆炸发生在1000年前,但这里没讲明到天体本身离地球的距离,光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到地球,这一节特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 第30集:黑洞

    大于2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生命周期结束后,由于引力压强太大,中子简并压都无法防止恒星继续坍塌,巨大质量最后会坍塌到一个无限小的点,这就是黑洞。其视界范围内一切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束缚。

  • 第31集:造父变星1

    这一节讲了造父变星及其发现和用途。造父变星也就是一类亮度会呈周期性变化的恒星,这些变星相对亮度同周期之间的线性关系,对于估算遥远天体距离非常有用。

  • 第32集:造父变星为何脉冲

    这一节介绍了造父变星亮度周期性变化的原理。这主要是因为恒星中两种氦离子的交替出现造成的。这两种离子一种透光性好,一种透光性差,由于恒星内部作用,两者的交替导致了亮度的周期性变化。

  • 第33集:大密度天体周围引力为何变得如此强

    这一节考虑了黑洞大密度天体,为何引力强到光线都无法逃逸。要知道,同黑洞质量同样大的恒星,是没有这么强的引力作用的。这里关键的是密度,质量越密集时,引力在较小距离上,能以r2递增。

  • 第34集:超大质量黑洞

    超大质量黑洞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十万到数十亿倍,其形成有别于普通黑洞,有理论认为这可能是宇宙早期形成的。这些超大质量黑洞扮演者星系中心的角色,银河系中心就有一个这样的黑洞。

  • 第35集: 类星体

    类星体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最近的也有7.8亿光年远。这说明这是一类发生于早期宇宙中的天体。一般认为类星体中间是超大质量黑洞,它们实际是活动星系核,强烈辐射由周围坠入黑洞的物质吸积盘所发出。

  • 第36集:类星体更正

    上一节可汗说类星体发出的主要是X射线。其实类星体发出的辐射频率范围很广,可以从射电波一直到γ射线。这一节特此更正。

  • 第37集:星系碰撞

    星系之间由于引力作用,经过漫长岁月可能被拉到一起,最终产生碰撞。这一节展示了银河系在未来同仙女星系碰撞的视频。星系碰撞过程中,太阳系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很小,这一节讨论了原因。

  • 第38集:地球形成

    太阳系形成据目前理论认为,得益于附近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以及超新星中生成的重元素。在地球由原始太阳星云的部份物质构成后计起,科学界估计大约有四十六亿年到五十亿年之间。这一节还讲述了月球的形成。

  • 第39集:生命的开端

    冥古宙末期,约40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开始出现。最开始的生命形式是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原核生物。大约35亿年前的太古宙,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开始出现,从此地球才开始拥有氧气,这对后期生命的进化至关重要。

  • 第40集:元古宙的臭氧层和真核生物出现

    大约35亿年前的太古宙,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开始出现,约23亿年前的元古宙,氧气开始在大气中变得丰富。另外,由于氧气在大气上空的积累,氧气同紫外线反应生成臭氧,这能防止紫外线照射到地面,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第41集:显生宙的生物多样性繁盛

    大约15亿年前元古宙,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于此几乎同时,有性生殖也开始出现,这对于生物进化、DNA变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为之后显生宙的生物多样性繁荣奠定了基础。

  • 第42集:首先登陆的生物是什么

    这一节讨论是什么生物最先登上陆地这一问题。藻是最先开始出现在陆地上的,之后是一些在陆地上产卵的动物,然后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然后才是完全生活在地面上的动物。

  • 第43集:板块构造论:地壳和岩石层的差异

    板块构造论认为,地球岩石层由不同板块构成,各板块之间不断进行着相互运动。这一节讲解了地壳和岩石层的差异,指出岩石层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固体部分,地壳只是岩石层的一部分。

  • 第44集:地球结构

    地球从物质的化学组成上,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而从固体、液体这样的物理性质上划分,又可以得到岩石层、软流层、中间层这样的分层结构。这一节详细讲解了这个问题。

  • 第45集:板块构造论:板块运动的证据

    板块构造论中,各岩石层板块之间不断进行着相互运动,这一节给出了各种证据。最直观的是非洲和南美形状的吻合程度,但这还不是决定性证据。这一节通过洋中脊附近磁性物质的证据以及卫星GPS证据,说明了板块运动的确实存在。

  • 第46集:板块构造论:分离型板块边界的地质特征

    分离型板块边界,也就是板块之间相互分离时,板块之间的分界线。比如大西洋洋中脊就是最明显的板块边界。这种例子还包括东非大裂谷以及红海,只是这些边界还没有形成大西洋这样的大海洋罢了。

  • 第47集:板块构造论:聚合型板块边界

    聚合型板块边界,也就是板块之间相互靠拢时,板块之间的分界线。这一节考虑了相关的几种情况。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11000米;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约高9000米,这都是这类板块运动所造成的。

  • 第48集:地幔中对流导致板块运动

    这一节讲解了板块运动的可能原因。首先,这一节讲到了对流,对流也就是加热不均时,热量通过传递保持一致的过程中,流体内部的相对流动。这里以水讲解了这一现象,然后解释说,地幔中岩浆的对流,有可能导致了板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