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logo
登录  |  注册

法国革命3

           2017-05-03

浏览 33 次  /   收藏  0 次  /   共 57

标签 

分级列表和介绍

  • 第1集:法国革命1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诸如法国政府负债累累,法国国内正闹饥荒,七年战争和援美战争都耗尽了法国财政,再加上启蒙运动的影响,使得路易十六的统治危在旦夕。

  • 第2集:法国革命2

    这节课主要讲了1789年至1791年间法国大革命的情况,包括法国内部各派之间的斗争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

  • 第3集:法国革命3

    这节课主要讲了法国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之后,国民议会不满足于现状,欲建立共和制国家,因此对外发动战争,处死路易十六,后来罗伯斯庇尔执政,法国进入“恐怖统治”时期。

  • 第4集:法国革命4

    179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但是法国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各地起义不断,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也在继续,此时拿破仑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在军事上的作为使他大受欢迎,在经过一系列的政变之后,拿破仑成为了法国第一执行官。

  • 第5集:海地革命1

    这节课主要讲了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克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海地,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掀起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以及奴隶为了获得自由而爆发的战争。

  • 第6集:海地革命2

    这节课继续讲海地独立战争,杜桑·卢维杜尔死后,德萨林带领军队反抗法国,由于拿破仑未派兵支援罗尚博,德萨林取得了胜利,宣称海地独立。但是为了得到法国的承认,海地不得不同意,海地欠法国9000亿法郎,来换取独立和自由。

  • 第7集:拿破仑与前两次反法同盟战争

    这节课主要概括了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法国所进行的战争,以及拿破仑在这些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第8集: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

    这节课主要讲了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法国取得了胜利,拿破仑在此期间称帝,法国的民主共和理念遭到了破坏。

  • 第9集: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

    这节课主要讲了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拿破仑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在欧洲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 第10集:半岛之战

    法国为了对英国实行经济封锁,联合欧洲大陆国家实行大陆经济封锁政策,然而葡萄牙并没有加入这一计划,于是法国联合西班牙攻占葡萄牙,与此同时,法国又阶级占领马德里。伊比利亚半岛之战使得法国的势力开始受到影响,拿破仑也开始走下坡路。

  • 第11集:入侵俄国

    经历了伊比利亚半岛之战之后,拿破仑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拿破仑不顾众人反对,决定进攻俄国,这场战争虽然名义上来说,法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拿破仑的势力却受到了重创,此时,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开始蠢蠢欲动的准备发动第六次反法联盟战争,欲以此扳倒拿破仑。

  • 第12集:退位

    拿破仑进攻俄国之后,法军数量骤减,欧洲其他强国借机联盟,发动第六次反法联盟战争,最终把拿破仑赶下台,流放到了厄尔巴岛,并把路易十八推上了王位。

  • 第13集:百日王朝与滑铁卢

    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之后,并没有放弃,而是逃回了法国,欧洲其他国家形成联盟军,爆发了第七次反法联盟战争,在滑铁卢之战中,拿破仑战败。拿破仑向英国投降,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六年后,去世。

  • 第14集:托马斯马尔萨斯与人口增长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学理论,并且举例论证了其理论的瑕疵与可取之处。

  • 第15集:一战前的帝国

    这节课对比了一战时期与现代世界/欧洲的格局变化,从各大帝国(包括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的角度,介绍了一战爆发前夕的世界局势。

  • 第16集:1914年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帝国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新兴帝国意大利和德国在非洲的统治范围,也简单介绍了德国在太平洋区域和青岛的统治,并提到了青岛啤酒隐藏的德国渊源。

  • 第17集:导致一战的同盟关系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重要协约和同盟,包括伦敦条约、德奥同盟、法俄军事协定、英法协约、英俄条约等。正是这些同盟关系的结成,使这场始于东南欧的地区冲突演化成了世界战争。

  • 第18集:前南斯拉夫的语言与宗教

    这节课主要从语言、种族和宗教角度,介绍了南斯拉夫各地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奠定了基础。

  • 第19集:弗朗茨·斐迪南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

    这节课围绕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简单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详细介绍了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具体过程。

  • 第20集:大战开始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导火索,以及欧洲各主要参战国的历史结盟情况和对其参战的影响。

  • 第21集:封锁,潜艇以及鲁斯塔尼亚号的沉没

    本课从英国、德国陆续开辟海上战区并实施阻断讲起,引出了鲁西塔尼亚号爆炸沉船事件,并分析了该事件与1917年美国参战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 第22集:齐默曼的电报

    本课主要对德国发给墨西哥的齐默曼电报进行了详细解读。电报中,德国呼吁墨西哥与美交战以牵制美国,承诺胜利后将其失去的美国领地归还墨西哥。这封电报以及德国重新启用不加限制的潜艇战等事件,共同促成了美国的参战。

  • 第23集:美国加入一战

    本课主要通过分析威尔逊总统在国会上发布战争信息的演讲,系统地列举了美国的参战原因,包括德国不加限制的潜艇作战、齐默曼电报、德国的残暴罪行、英国在美国的鼓动、为民主而战的口号、发战争横财者的游说等。同时还提到了乔治·诺里斯参议员投反对票的相关看法。

  • 第24集:施利芬计划以及马恩河第一次战役

    本课主要讲了一战中的一个决定性战役:马恩河第一次战役。实施施利芬计划的德军经比利时进攻法国,在马恩河附近被英法联军从侧翼包夹阻断,从此开启了历时三年的西线壕沟战战局。

  • 第25集:比较一战的东西战线

    本课主要介绍了一战中东西两线的形势,以及俄国军队所受到的国内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退位等因素的影响。

  • 第26集:一战的东线战场

    本课主要讲了一战从1914年到1918年间同盟国和协约国交战的全过程。俄军和德军交替占优,但俄军由于内忧外患,在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与同盟国签署协议并撤兵回国。由于美军在西线的参战,阻止了德军取得大规模胜利的趋势。1918年11月11日,双方签署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 第27集:凡尔登,索姆河战役以及兴登堡防线

    本课主要讲了一战在1916年的局势,重点介绍了两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这两场战役均极为血腥,造成了德国和法国方面共计约200万人的伤亡。

  • 第28集:一战的收尾阶段

    本课主要讲了一战的收尾阶段战况和一战的结束。随着俄国撤出东线,德军有能力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了春季攻势。然而这一攻势最终利于协约国,同盟国战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一战结束。

  • 第29集:一战中的科技

    本课主要介绍了一战时期科技武器的参与,包括机关枪、毒气、坦克、潜艇以及飞机。本课主要介绍了这些武器的参与对于一战战况所造成的影响,并介绍了传奇的飞行员战斗英雄“红色男爵”。

  • 第30集:塞尔维亚在一战的伤亡

    新历史简介——塞尔维亚在一战中遭到重创,士兵伤亡惨重,人口数量锐减。

  • 第31集:塞尔维亚和马其顿战线

    本课主要讲了西线一部分的马其顿战线的作战情况,并在其中穿插了塞尔维亚和希腊两国分别参战加入协约国一方的前因后果。

  • 第32集: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

    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组成三国同盟。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与协约国签订秘密协约,于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 第33集:一战中的意大利战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到1918年期间,在意大利北部进行了多场战事。交战双方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意大利本来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但临时“叛变”,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

  • 第34集:一战中的日本

    虽然并不时主要参战国,但日本的确在一战发挥了作用。借此机会,日本成功跃升为世界大国之一。

  • 第35集:西奥多·赫茨尔和政治锡安主义的诞生

    西奥多.赫茨尔:奥匈帝国的一名犹太裔记者,和现代政治上的锡安主义创建人。1896年出版《犹太国》一书,旨在是建立犹太人的自治国家。建立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国家是其毕生的追求。

  • 第36集:西奈,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一战中,除了东线和西线战场之外,中东战场上的纷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的格局。协约国在抵抗盟国的进攻的同时,也在利用战争为自身抢夺领土,谋取利益。

  • 第37集:赛克斯-皮科协定与贝尔福宣言

    一战期间,英国一方面以承诺帮助阿拉伯人建立独立国家以争取其支持,从而帮助其抵挡土耳其,而另一方面又和法国秘密签订协定。其自相矛盾的做法为现在中东地区的纷争埋下了种子。

  • 第38集:一战后的阿拉伯

    一战期间,英国允诺阿拉伯人帮助其建国以获得其帮助抵抗土耳其,但英法两国却私下协定战后瓜分中东地区,致使阿拉伯人在一战后仍处于其统治之下,直到一战后、二战期间和二战后阿拉伯半岛的诸国才相继取得独立。

  • 第39集:一战的伤亡

    本课主要介绍了一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的死伤人数以及图穆蒂对这些死亡的评论。

  • 第40集: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

    一战期间,美国总统德罗.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内容包括废止秘密外交、海洋自由航行、裁减军备、设立国际和平机构等。其中设立和平机构是国际联盟的发端,在国际关系中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典范之一。

  • 第41集: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合约

    一战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和约的签订对欧洲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 第42集:凡尔赛合约以及德国的更多细节

    一战后战胜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旨在削弱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让它不能再发动战争。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德国的极端因素,为之后德国发动二战埋下了隐患。

  • 第43集:希特勒与纳粹的崛起

    从一战开始,希特勒不断寻找自己的目标。他加入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德国工人党,宣传所谓的种族优越论,反对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排斥犹太人。随着其影响力的增加,希特勒被选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主席,在魏玛德国陷入经济危机的同时,希特勒利用法国侵占鲁尔区引发的民族情绪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 第44集:希特勒的啤酒馆政变

    1923年,希特勒利用国内的经济混论和人民因法国强占鲁尔区而带来的不满情绪,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发动政变,试图控制全国。然后此次政变却以失败告终,希特勒被判处监禁。在狱中,他完成而来自己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将德国的失败全归咎于种族问题,尤其是推到了犹太人身上。

  • 第45集:希特勒及纳粹掌权

    “啤酒馆政变”失败后,希特勒被监禁。出狱后,希特勒仍继续他控制整个德国的目的。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希特勒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席位。而国会纵火案的发生给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带来了机会,希特勒借此并在总统兴登堡的助力下最终登上总理之位。随着《国会纵火法令》和《授权法案》的颁布,希特勒逐渐掌握德国大权,一举成为德国的独裁者。

  • 第46集:长剑之夜

    为了巩固政权,希特勒不仅开始铲除纳粹党党外的敌人,还开始铲除党内的异己。

  • 第47集:纳粹侵略与绥靖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掌权后就立即开展各种行动,为战争做准备。纳粹德国屡次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扩张军队和领土。而德国的扩张行为在其他欧洲大国的纵容下愈发肆无忌惮,最终于1939年9月闪电出击波兰,二战爆发。

  • 第48集:法西斯主义与墨索里尼

    人们通常所说的法西斯主义来自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而法西斯一词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罗马时代,象征团结一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纳粹之间具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极具侵略性,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等,为了各自所谓的种族优越和文化优越,他们在二战中结成亲密联盟得并侵犯他国。

  • 第49集:墨索里尼成为首相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迅速上台,成为意大利总理,并被赋予独裁权力。他之所以能力迅速掌权,原因在于他拥有“黑衫军”的支持,并且当时意大利人民迫切渴望像他一般的强大领导,带领意大利获得荣耀,恢复秩序。

  • 第50集:独裁者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的总理后,在“黑衫军”的支持下,法西斯党成为意大利最大党,墨索里尼开始其独裁统治,排除异党,控制新闻。其行为成为了希特勒在德国夺权和独裁统治的“范本”。

  • 第51集: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结盟

    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党在意大利建立独裁统治后,逐步开始实施其侵略政策。意大利入侵埃塞尔比亚、支持西班牙的国民军,导致英法等国的不满,却得到了德国的支持。英法与意大利逐渐疏远,而意大利逐渐和德国靠近,最终德意日三国结成联盟,组成二战中的轴心国集团。

  • 第52集:1911至1949年中国历史综述

    19世纪末中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孙中山等人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中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战争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 第53集:《悲惨世界》与法国的革命

    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而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描述的大革命是一次不成功的革命。法国大革命可分为三次,第一次成功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后拿破仑称帝。拿破仑死后,波旁王朝复辟,查理十世即位。第二次法国大革命通常也被称为七月革命,路易·菲利浦上台。而《悲惨世界》中的起义是为了推翻.路易·菲利浦,但这次起义失败了。1851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称帝,一直到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被废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才建立。

  • 第54集:宗教改革简介1:问题的起源

    欧中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还只有一种。当时的教皇为了重建圣彼得大教堂,通过出售赎罪券的方法筹集资金。此举被修道士兼神学博士的马丁路德所反感,因此他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批判这一行为,这也是宗教改革的开端。

  • 第55集:宗教改革简介2:马丁·路德

    教会的腐败已遭到人们的反抗,从约翰胡斯到威克利夫,现行改革者不断进行着自己的斗争。而马丁路德的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路德强烈反对教会出售赎罪券的行为,他认为人只有通过信念才能升入天堂。他把拉丁语的《圣经》翻译成了大众理解的德语,促进了《圣经》的传播。

  • 第56集:宗教改革简介3:教派的纷争

    路德在被绑架后,藏在一座城堡完成了《新约》的翻译,把《圣经》送到了普通人的手中,也导致了不同教派的产生。而人们对《圣经》的不同理解也带来了宗教斗争。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对抗也让成千上万的人备受折磨。

  • 第57集:宗教改革简介4:反宗教改革

    天主教针对宗教改革运动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徒占领天主教堂,将里面的雕塑等艺术品摧毁,造就了艺术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之一。而天主教则主张保存这些艺术作品,让它们接受信徒的尊敬和崇拜。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塑造了现代的欧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