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列表和介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第1集:关于身体的那些事儿
人类眼睛具有5.76亿个像素点,完全可以秒杀市场上任何分辨率的所谓高清、超清显示设备;人在打喷嚏的时候空气速度高达160.93千米/小时,超过高速公路最高限速的50%;口腔内有50亿以上的细菌;心脏会伴随着周围声音调整自己跳动的频率;大脑不仅处理各类外界环境信息并且指挥身体的动作,而他本身产生的能量竟然可以点燃一只灯泡!这些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甚至习以为常的事情竟然包含着如此有趣的知识!
-
第2集:“揭秘女儿国”:干细胞技术或将实现同性生殖
千百万年来,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被认为是高等动物新生命诞生的必经之路。如今,在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中,科学家利用单倍体干细胞技术实现了仅用卵子就实现了哺乳动物的繁衍,打破了自然界中固有的生殖规律。单倍体干细胞是从利用类似“克隆的技术”从精子或卵子中获得的一类具有单套染色体的并能够长期在体外培养的“万能细胞”。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单倍体干细胞实现了孤雌繁殖?是否意味着今后此后繁殖后代就不需要男人了呢?
-
第3集:“实践十号”:亦可凌云亦可归
中国首颗微重力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实践十号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先导系列中的第二个科学实验卫星,它承载着19个科学任务飞向太空,将利用空间长时间的微重力环境,进行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空间十号的那些秘密,你想知道的都在视频中。
-
第4集:AlphaGo连胜世界冠军,AI真的能够取代人类了吗?
2016年3月9日,年仅33岁的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之间的世纪之战正式拉开帷幕,前三场比赛中,李世石无一胜绩,曾经一度看好李世石的媒体和评论家们纷纷以人类被逼到“墙角”和人类尊严已难捍卫等诸如此类的评论在表示对于AlphaGo敬畏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哀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工智能的“奇点”是否已经到来?让我们听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II)常务理事、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成林教授怎么说。
-
第5集:癌症新疗法 细胞免疫治疗
近年来,全球癌症患者逐年增多,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癌症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首要死因!如何有效治疗恶性肿瘤成为一道难题。
-
第6集:翱翔在水下的机器人
看似古怪精灵的小家伙,其实是翱翔大海的无人机。既没有螺旋桨,也没有推进器,却能够实现无动力长距离航行。科技人员的巧妙设计让它可以在海洋之中,借助地球引力产生的势能和海水的浮力,用最小的能耗实现最遥远的航程。这就是翱翔在水中的水下滑翔机。 不要小看它的本领,未来它还可能会变身成海陆空三栖的超级机器人~加个彩蛋,它连发动机也没有,想不安静都难,连雷达也发现不了它~
-
第7集:纯天然食品就更安全、更健康吗?
现在很多人到买吃的,都喜欢选说自己是“纯天然”、“零添加”的食品,哪怕贵点儿,也求个心安。 不过,商家正是盯准了消费者“求心安”的这一点,举着“纯天然”和“零添加”大做宣传。
-
第8集:大脑的光控开关
我们的大脑能够被光控制吗?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是怎样控制小鼠打架的呢?光遗传学就是能实现这些幻想的一门高大上的新兴技术。不仅在神经科学研究上大放异彩,在治疗神经类疾病时光遗传学技术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视频中神经元小人将带领我们走进实验室,向我们讲解光遗传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展望这项技术在科研和医学方面的发展前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发现,逐一为我们解开大脑的奥秘。
-
第9集:高铁—中国的靓丽名片
日本铁路的速度从200提高到300公里用了二三十年,为啥中国高铁在几年时间就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高铁又是如何与其他高铁巨头一较高下呢?未来,中国的高铁,将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呢?
-
第10集:关注帕金森病,走进深部脑刺激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著名拳王阿里就是因为患有帕金森病,所以点燃火炬时左手一直颤抖不止。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于1983年被确诊为帕金森病,晚年一直被此病所困扰。帕金森病就是一种老年人常得的运动性障碍疾病。深部脑刺激作为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可。视频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向大家解释了深部脑刺激的基本工作原理,展望这项技术的潜在问题和以后发展方向。最后,呼吁大家关注帕金森病,关爱帕金森病老人。
-
第11集:和彭麻麻一起关注 关于结核病你应知道的那些事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曾被称为白色瘟疫的结核病,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结核病负担国。了解结合病,预防结核病,你应该知道的都在视频中。
-
第12集:核聚变:人类继续繁衍的终极能源
核聚变是太阳和所有恒星的能量之源,当科学家们解开了恒星如何存在、如何死亡的秘密之后,自然想到用它来为人类创造永不枯竭的能源。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比把人类送到火星并且成功返回还要更难。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依然执着地投入核聚变能源研究。因为化石燃料的短缺与枯竭几乎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一旦核聚变研究取得成功,人类的未来将因此得到彻底改变。
-
第13集:化妆品在不同天气的正确用量
作为材料界的新贵,光子晶体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科学家们受蝴蝶翅膀的启发,将“结构色彩”这一特殊现象应用于化妆品外包装之中,使得包装对温度、湿度和紫外线具有智能响应,能够根据天气变化而“变色”,从而实现化妆品用量的科学选择。
-
第14集:基因芯片 让病历改头换面
基因信息,听起来是一个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的科学名词。可你有没有想过,它有一天会走进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就在不久的未来,基因信息将变为数据,存储在能够随意购买的商品——芯片中。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把基因芯片像刷信用卡一样,在计算机里刷一下,你的基因信息就会出现。不仅如此,基因信息还将帮助你预测你未来的疾病发病率,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
第15集:极端天气为何频频出现?
高温、干旱、洪涝、冰冻……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让我们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为此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导致了极端气候的发生?天有四时变化,日有风霜雨雪,这背后蕴含的是地球能量传输的原理。而现在,地球热量及水汽传递的均衡正在被打破,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传输悄然发生着变化。极端气候应运而生。本片将深入内陆和海洋,为您展现地球能量传递的原理,破解极端气候的成因密码。
-
第16集:尖刺上的水滴舞蹈
仙人掌作为沙漠中具有压倒式优势的种族,它能够适应沙漠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被大自然所淘汰,主要得益于它具有强大集水功能的尖刺,而集水功能的实现则主要是通过其微米级沟槽的特殊结构实现的。受仙人掌尖集水原理的启发,科学家将这一特殊功能应用于沙漠绿化改造,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
第17集:歼-10出击 铸剑蓝天
1998年3月23号,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我国第一个全面自行研制的飞机——歼-10成功首飞!当时我国研发技术比较薄弱,歼-10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背后凝结着科学家们无数个奋斗的日夜与汗水。2016年3月22日,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同志逝世,带着他的梦想去了离翱翔的飞机最近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回顾这艰辛又辉煌的歼-10之路!
-
第18集:揭秘:实践十号上那些”高冷”的科学实验
北京时间4月6日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发射升空,正式开启十多天的太空之旅,它将完成19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据悉,最终搭乘上实践十号的19个项目是从200多项申请中筛选出来的,所有科学实验都具有创新性,并且拥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那么这些听起来十分“高冷”的科学实验都有哪些?兴师动众必须“上天”才能做的实验又有怎样的科学价值?针对其中关于胶体和液晶的实验项目,我们特邀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王育人研究员做出了解释说明。
-
第19集:解密中国金属3D打印术
说起3D打印,普通人都知道一点:“不就是层层叠加,打印个杯子或者玩具。”不那么普通的人会说:“3D打印用的材料都是石膏、树脂、塑料,这些材料也就只能打个杯子或玩具。”当大量3D打印玩家还在痴迷于3D打印桌面机时,真正高端的玩家,例如美国通用,已经在飞机制造领域悄悄引进了3D打印技术。有所不知的是,中国人其实已经在做相同的事情。当层层叠加的材料从石膏、树脂和塑料变为钛合金,3D打印飞机的故事就开始变成现实。
-
第20集:巨型摇篮:火箭和飞船的组装测试
放眼载人航天发射场,一座蓝白相间的高大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火箭和飞船在这里整装出发。巨大的外形和独特的结构让这座建筑与众不同。这样一座高大神奇的建筑在载人航天发射场是做什么用的呢? 本片将带您去探秘这座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
-
第21集:抗生素滥用,危害知多少?
网络上一直流传“抗生素滥用严重损害抵抗力,这也是中国癌症急剧增加的一大原因”,但真相是抗生素滥用确实是我国和全世界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但过度使用抗生素危害在于加速耐药细菌的蔓延,而不是损害人的抵抗力和导致癌症。
-
第22集:科幻琅琊榜之“虫洞”畅游宇宙
随着引力波的发现,黑洞又重新为大众认知。本片以畅游太空为切入点,介绍了黑洞与白洞两种星体结合形成虫洞,成为宇宙旅行的一架幻想桥梁。
-
第23集:科学探索系列:薛定谔的猫
这种幽灵猫,同时有两种状态,既生又死,大概和活死人差不多吧。但只要我们看见它,就会变成死喵或者活喵,非死即活……额,这样看着只能是不明觉厉,但能确定的是,养这样的喵肯定提心吊胆,你会变成监控器,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它。这只由薛定谔发明的猫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点开视频,你就知道。
-
第24集:空气清新的秘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雾霾中我拉着你的手,你却看不见我的脸。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让咱们肺疼的城市污染源的元凶是谁?清新空气哪家强?空气负离子又是什么?为什么它是净化空气的小精灵?让我们从视频中寻找答案吧!
-
第25集:马铃薯馒头寻友记
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出,亟需构建马铃薯营养知识体系,由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制作的“马铃薯馒头寻友记”视频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马铃薯耐寒凉、分布广、产量高、适应性强的作物特性、亦蔬亦粮亦水果的食材本质、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素等全面均衡的营养价值,以及马铃薯主食的开发成长,以及不同膳食配搭的生理功能与健康功效。
-
第26集:猕猴桃的故事
大约12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了猕猴桃的人工栽培,诗经称猕猴桃为苌楚,在古代,猕猴桃还有一个更通用的名字,羊桃。最早将猕猴桃改名为猕猴桃的是唐代诗人岑参,猕猴桃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都是中国。不同种类的猕猴桃果实的毛被差异非常大,想要知道这些差异么?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猕猴桃的故事么?本片将介绍给你许多猕猴桃不为人知的秘密。
-
第27集:扭转气候危机的最后时限
扭转气候危机已到了势在必行的紧要关头,人类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答案是,仅仅50年左右。为了使全球气温在21世纪末与工业化之前相比不超过2℃,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控制二氧化碳——这一导致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的排放量。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什么样的新能源可以成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要想为扭转气候危机贡献自己的力量,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本片将对此一一给出答案。
-
第28集:潜水自行车之水下时尚Party
自行车在陆地上行使时,前后轮转动,轮轴带动后轮产生的向前的摩擦力克服前轮向后的摩擦阻力而使自行车前行;当水下自行车达到中性浮力状态而悬浮于水中时,螺旋桨向后排水产生推力直接驱动自行车前行,前轮未触地,因此未产生驱动前轮转动的切向摩擦力,所以前轮罢工了。
-
第29集: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大脑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朋友,对人类非常有用;也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最终可能灭绝人类——这看似矛盾的观点,却出自曾研制出世界上仅有的四台制作人工大脑机器的澳大利亚科学家雨果。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未来的机器人到底能有多聪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片将与人工智能专家雨果面对面,带领观众穿越40年时间的迷雾,看看未来的人工智能究竟什么样。
-
第30集:日本熊本7级地震:认识地震,减轻灾害损失
2016年4月14日晚间,日本熊本县熊本地区发生震度7的强烈地震,16日再次发生7.3级强震,至今已发生余震500多次。地震这种灾害,知道得越多,就可更好地防御,从而减轻灾害损失。让人防不胜防的地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请跟随小E(Earth)与小Q(Quake)一起了解地震!
-
第31集:航天发射中最危险的系统
航天员“漂”出飞船进入太空,将面临哪些危险?科普中国将为你解读!
-
第32集:航天员日常生活和训练
你知道太空船中的淋浴间和马桶是什么样的吗?人在太空中还会有五彩斑斓的梦境吗?一些在地球上最日常的动作,到了太空中都变得特殊与不同寻常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方便”or “不方便”!
-
第33集:中国人的太空微重力实验室
北京时间4月6日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发射升空,实践十号共承担了十项微重力科学实验,在太空为科学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室。那么在遥远的太空实验室中,实践十号将要做哪些实验呢?
-
第34集:实现核聚变梦想的利器—超导托卡马克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上百台托卡马克装置,中国人建造的EAST装置是国际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2016年初,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在追求实现核聚变梦想的漫长征途中,中国人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
第35集:速度无限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其运行的是量子算法,处理速度惊人,比传统计算机快数十亿倍。
-
第36集:聊聊中美太空合作的那些事儿
没有神舟飞船,Sandra Bullock就回不了地球;没有“太阳神号”,马特·“呆萌”只能埋骨火星。乐衷于让美国人在太空遇到麻烦事的好莱坞电影,为了结局的大团圆,每次都把中国抬出来救场。然而在现实次元中,中美两个太空大国,在航天事务上究竟是敌、是友,真的能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携手并进吗?天宫二号今年就要发射了,国际空间站有没有感到压力山大,美国人又要作何打算呢?
-
第37集:宋朝也打疫苗?疫苗从何起源?
免疫学是近代医学中最伟大、最有益于人类的学科,正是有了免疫学,人类才能一再免遭天花、霍乱等各种致命传染病的荼毒。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记载,免疫学起源于中国为抵御天花的蔓延而发明的疫苗法——种痘。
-
第38集:潜龙号如何开展深海探测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作为技术总体单位研制的“潜龙二号”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第40航次试验性应用任务。那么,“潜龙号”圆满返航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在海上科研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
第39集:糖尿病的科学传奇: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的科学传奇》以5个短视频形式进行展示,每个长约5分钟,以世界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为例,介绍其基本知识、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手段。本系列视频创意的特点在于,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围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历史,讲述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科研如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疾病、如何产生最终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从而改变人类健康状况,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生物医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和价值。
-
第40集:糖尿病的科学传奇:发现胰岛素
《糖尿病的科学传奇》以5个短视频形式进行展示,每个长约5分钟,以世界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为例,介绍其基本知识、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手段。本系列视频创意的特点在于,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围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历史,讲述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科研如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疾病、如何产生最终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从而改变人类健康状况,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生物医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和价值。
-
第41集:糖尿病的科学传奇:胰岛素进化史
《糖尿病的科学传奇》以5个短视频形式进行展示,每个长约5分钟,以世界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为例,介绍其基本知识、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手段。本系列视频创意的特点在于,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围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历史,讲述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科研如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疾病、如何产生最终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从而改变人类健康状况,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生物医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和价值。
-
第42集:糖尿病的科学传奇:山羊豆和炼金术
《糖尿病的科学传奇》以5个短视频形式进行展示,每个长约5分钟,以世界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为例,介绍其基本知识、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手段。本系列视频创意的特点在于,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围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历史,讲述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科研如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疾病、如何产生最终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从而改变人类健康状况,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生物医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和价值。
-
第43集:糖尿病的科学传奇:新地平线
《糖尿病的科学传奇》以5个短视频形式进行展示,每个长约5分钟,以世界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为例,介绍其基本知识、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手段。本系列视频创意的特点在于,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围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历史,讲述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科研如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疾病、如何产生最终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从而改变人类健康状况,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生物医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和价值。
-
第44集:食品添加剂是什么
在不少人眼里,食品添加剂就是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这可是大大冤枉了食品添加剂——不过没办法,谁叫它被取了个这样的名字呢?如果可以,食品添加剂一定会强烈申请“我要求把名字变更为“食品好伴侣”! 这个要求一点儿都不过分,不如说简直十分合理。
-
第45集: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物
一说食品添加剂,很多人立马想到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实际上,这些东西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
-
第46集:为什么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行业的人经常会说: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的作用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有人就问了,好端端的“食品”,干嘛非要添加东西才行?
-
第47集:未来时间之源—光钟
钟,是人类为了精准度量时间而发明的仪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时间度量的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从太阳升落、日晷、沙漏,到水钟、机械钟、石英钟,再到原子钟。钟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在探索自然奥妙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超高智慧。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原子钟——锶原子光晶格钟,其稳定度已达10-18次量级,这相当于160亿年不差一秒。那么如此高精度的原子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对我们认识宇宙及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第48集:寻找三叶虫的后代
要问谁是寒武纪真正的统治者,答案是一群武装着坚甲利刺的奇怪虫子,外形近似三片纵向分布的树叶,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叶虫。来自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化石告诉我们,三叶虫才是寒武纪真正的霸主,它们的辉煌持续了3.2亿年,却在2.4亿年前突然消失。三叶虫真的灭绝了么?
-
第49集:氧的故事:臭氧的前世今生
继1985年英国考察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存在空洞,2011年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前损耗的现象,这又一次引发人们对臭氧问题的广泛关注。那么,臭氧究竟是什么?是魔鬼还是天使?人们又应该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让我们通过这段视频来了解臭氧的前世今生吧!
-
第50集:氧的故事:氧气的起源
氧气,无色无臭无味,但它在江湖上可是神一样的存在。科学表明,没有氧气,人只能活两分钟左右。氧气简直比造就了剁手党的马云还要伟大。至于早期氧气的来源之谜,科学家们给了N种假说版本。小伙伴们快来围观视频,一起涨姿势啊!
-
第51集:氧的故事:氧气也有毒?
氧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总认为氧气对人都是有益的,可是你知道么?在一定的环境下氧气也是有毒的哦!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下氧气究竟有毒与否吧!
-
第52集:氧的故事:氧气与人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地球失去氧气5秒钟会发生什么后果呢?沙滩上度假的人会被瞬间灼伤;无论是空中航行的飞机还是路面行驶的汽车,都将面临可怕的交通事故;你可能再也听不见声音……仅仅短暂缺氧5秒钟,世界已翻天覆地,可见,氧气君有多么重要了。适宜的氧气浓度不仅有益于动物的进化,还如同食物和水一样必不可少。难怪古人曾把氧气称之为“养气”, 所以,与氧同居的日子咱们还是要且行且珍惜啊。
-
第53集:引力波发现宇宙的“黑吃黑”
LIGO这次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这两个黑洞的合并。为了解答对于这一成果的诸多疑惑,我们邀请到了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苟利军研究员,为大家解读宇宙中这场重量级的“黑吃黑”。
-
第54集:回溯中国46年航天征程
2016年是航天走进每个普通人生活的起步,从今年开始,每年的4月24日是被定为“中国航天日”。
-
第55集:宇宙飞船的莲花宝座—发射塔
发射塔位于发射场发射区核心区域,是座100多米高的钢结构建筑。这座发射塔架由塔体和4层巨大的回转平台组成。发射塔有什么样的功能配置呢?发射塔为什么被工作人员称为脐带塔?
-
第56集:早有这材料,国家可以节约十亿送水能源
据统计,每年全国发电量的20%―25%要消耗在用于输送液体的泵产品上。巨大的能量消耗主要是液体输送过程中液体与管壁的摩擦阻力导致的。最近,中科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超滑凝胶,若将其应用于管道内壁,可以使摩擦力减小到接近零的程度。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液体输送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问题,为国家大大节约开销。
-
第57集:中国科学家成功产生反物质
2016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宣布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产生了反物质,这样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产生反物质。啥是反物质?让我们一起脑补下。
-
第58集:航天发射场中最神秘的建筑
茫茫戈壁中矗立着雄伟的航天发射场,然而在发射场中有一个很少能有人进入的区域。每当飞船抵达发射场的时候它才开启,这个建筑在整个航天计划中起着关键性的作。在这里将进行一系列、鲜为人知、及其重要的工作。科普中国将为您解析,在这个建筑中神秘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
第59集:量子通信领域的最强音: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墨子”今日升空,但此“墨子”非彼“墨子”。作为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它的升空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绝对安全”的通信保障,更巩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
第60集:“墨子”升空—— 首席科学家谈中国量子通信技术
“互联网+”改变生活,而“量子+”改变互联网。随着“墨子号”的升空,量子通信不再变得遥不可及,但背后的付出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今天,我们就听潘建伟院士说说“量子通信卫星”背后的故事。
相关推荐
-
1066年:征服英格兰
浏览量:2878
-
欧盟是该继续存在还是解散?
浏览量:2741
-
万门大学公开课:阿拉伯语初级(上)
浏览量:3114
-
英国最佳外卖
浏览量:2931
-
[放养孩子]直升机家长
浏览量:2795
-
城堡建造者
浏览量:2647